齊力斷金

懂而相擁,惜而相愛

2010/04/20

13年,落下後在人間重生

賴香吟在序中寫道:「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,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形。」作品的深度與強度往往要求以作者靈魂與真實生活進行獻祭,愈是切膚的材料,產出的作品便愈豐、足、銳、麗,邱妙津的《鱷魚手記》與《蒙馬特遺書》更是分外自傳般充斥她的生活與精神產物,面對她心心念念掛記且身在其中的故事,主觀上她已在作品中體現絕對誠實,既無刻意隱瞞,日記便沒有什麼「祕辛」可以揭露;日記中她繼續扮演唯一的敘事單音,人們依舊聽不見L、K、F、妹妹、家人,正如聽不見水伶、絮、小詠乃至其他「目擊證人」對故事的詮釋,於是它甚至也不是對「故事」的進一步揭露。

透過日記,讀者所能看到無非是一個人在世界上這樣活過──紀錄人類一種存在形式。

學業、社團、文學圈,在她生活觸角所及每一雙眼神中看見艷羨與讚賞,並且渴望繼續被艷羨,社會價值觀於是格外滲入她吋吋肌膚;被藝術、學術感動,渴望那裏面體現的「真實」、「深刻」意義性。社會榮耀以及人文遺產的內蘊都對她產生巨大的召喚,她持續設定各式各樣計畫,努力規訓自己在人格與成果上都達致反省的結論。但她的兩種價值觀交互傾軋,體現在愛情這個她六年生命的核心命題,還分別成為「愛女人被社會中大多數人排斥(人們將停止羨慕、甚至不再認可她)」和「滿足內在全盤需要的純潔伊甸園永不可得」兩種磨難。

貫串這一切的,是她對誠實和意義性的信仰。藝術和思想遺產中巨大的美與能量感動她,使她渴望自身的靈魂與生活經歷也能體現這份強大的感動。為了追求真正的落實,她必須看見所有事件的發生、自身情緒的產生與消逝,同時動用她閱聽過的所有哲學、心理學、文學、電影、戲劇…材料,以賦予解釋,再進一步探討各方材料與實行上落差之處。慣於優秀便不熟悉面對錯誤,需要意義性便難以承受虛無,但為了誠實而進行的每次質疑,都震盪她的價值觀與世界圖像;莫大的熱烈與在意既是推動她往前的動力,又反過來構成她靈魂狼狽的泥淖。日記做為她朝自己對話的領地,細密地鋪陳構造她世界圖像的種種素材,也詳實呈現她實驗/實踐過程中,追求與掙扎的姿態---直到最後她仍然強迫自己去設想長遠的未來與計畫,仍然試圖在累下的挫折裡發現意義性、修正不足、重整追尋的步伐。死亡從來不是她的優先選擇,可是生命力會耗竭,她怎麼能不察覺自己「老化得非常厲害」?

所謂文學作品無非是在講人──書寫能力上,邱對文字虔誠、長期練習內化種種文字技巧而能將話講得精確有味,做為作品靈魂的「人的血肉」,則是邱妙津這六年生命轉折下精神地貌;即使拿掉邱妙津在台灣社會中的光環、悲劇、獵奇形象,僅僅將之視為一部作品,都還堪稱為質文並茂。

人對另外一個人的了解總是有極限的,何況僅以文字交會?出版日記、像讓邱妙津對人們說更大量的話,也許未必能讓人更正確地了解她,然而卸下《鱷魚手記》裡的孔雀圖騰、緩和《蒙馬特遺書》裡火山熔岩集中噴發式的情感,日記畢竟更貼近個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始樣貌;設若閱讀這套日記能帶來對邱妙津更全面性的認識,或安慰在任何一個面向上與她有相同荒涼艱辛的人,我想這兩冊書的價值,也就不只是一套精緻暢銷書那麼簡單了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appyor/article?mid=386&prev=388&l=f&fid=8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