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力斷金

懂而相擁,惜而相愛

2011/05/24

侘傺

侘傺    
ㄔㄚˋ ㄔˋ 
 失志的樣子。

 楚辭˙屈原˙離騷:「忳鬱邑余侘傺兮,吾獨窮困乎此時也。」、三國˙魏˙曹
 丕˙曹蒼舒誄:「兼悲增傷,侘傺失氣。」

2011/05/22

西洋音樂史拿分要點

西洋音樂史拿分要點

沈明尚 整理
. 解釋名詞 (不依年代順序)
A
A cappella(無伴奏合唱)、Arioso(小抒情調,應為Recitativo Arioso,富表情的朗誦調,介於AriaRicitativo之間)、Articulation(運音)、Aria da capoABA三段式的詠歎調,同da capo arias)、Aria(詠歎調、抒情調)Anthem(讚美歌,拉丁antiphona)、Antiphone對唱曲)
Alla breve

The Affection(情意說,說明對音樂的表達,為巴洛克後其的一種美學理論)
Ars Antique古藝術,指九~十三世紀的音樂,包括法國的聖馬歇爾樂派St. Martial School及聖母院樂派School of Notre DameOrganumDiafoniaDiscantusTenorFalso bordone、對位法Punctus contra punctum13世紀末)便是此一時期的產物。)
Ars Nova(新藝術,指十四世紀的音樂(十五~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),以法國和義大利為領導地位。新藝術一詞源自西元1316~1318年間,法國的主教維特Vitry寫了一本書,名為新藝術。有量音樂便是此一時期的產物。)

B
Basso continuo(頑固低音)、Ballade(敘事曲)

C
Caccia、(獵歌)、Cantata(清唱劇)、Concerto Grosso(大協奏曲,獨奏群為Concertino)、Chaconne(夏康舞曲,和弦進行不變的變奏曲)、Cantus Firmns(定旋律)、Cantus Mensuratus(定旋律歌曲)、Cantus Planus(素歌)、Form CycliqueCyclical)連章形式,各樂章以同一主調為基礎、開始數小節一樣、或是主題材料一致。

Contertenor(縮寫為Contra,十四~十五世紀時聲樂曲的中音聲部,有時與Tenor的音域相同或交錯,功能以和聲為主,旋律性不若其他聲部。而後四聲部音樂時-十五世紀Franco-Flemish School,分為Contratenor altusContratenor bass,之後的Countertenor便是指男聲的Alto。)
Canzona(短歌,又稱戀歌(CanzoneCanzoni是複數)。藝術歌曲的一種,後來也有器樂曲。有些加在SonataOvertureConcerto Grosso前的短曲,也稱為短歌)
Chromaticism(半音體系,最早是指希臘音階的半音發展,後來用於曲調中為半音音樂)
CavatinaKavatine短曲或小歌、抒情的獨唱曲,比Aria短,接近藝術歌曲)、
Conductus12世紀世俗單音音樂,拉丁文;13世紀為巴黎Notre-Dame的複音音樂,又稱Polyphonic Conductus
Character pieces(特性曲,泛指十九世紀的短曲,多為鋼琴曲,如Impromptu即興曲、Moment musical樂興之時、Bagatelle短曲、Lieder ohne Worte無言歌、Nocturnes夜曲。後來成為有特性、特殊情感、樂想作品的集合曲集)。


D
Durchkomponiert(通節歌曲式Through-composed的德文)、Divertimento(嬉遊曲)、Dies Irae(末日經)、Dumka(捷克悲歌、輓歌Dvořák常用)、Diafonia(平行調)、Discantus(反行調)

Diafonia(平行調)、Discantus(反行調)都是Organum的手法,Diafonia有時會大量使用裝飾音;Discantus多著重在音符與音符的處理,多用於教會歌曲,主旋律多採用MissaOffice
Discant(十二世紀的二聲部複音音樂的高音聲部,低音部為CantusCantus原意為原有的聲部,即Gregorian Chant

E
Expressionism(表現主義,反印象主義)

F
Fugue(賦格,Fuga)、Fughetta(小賦格)、

Falso bordone(假低音,英國的十二世紀三度平行曲調Gymel的延續,十五世紀複音音樂作曲手法。將低音聲部bordone高八度演唱,以產生三度及六度音。)

G
Glee(重唱曲)

Guido d’Arezzo(桂多,約生於西元995年,其貢獻之一便是決定性的使用四線譜、發明"手示音階圖"、創六聲(絃)音階(Hexachord)及階名唱法,
Gregorian Chant(葛利果聖歌葛利果聖歌又稱素歌(Play SongPlainsongPlainchant)或平歌(Cantus Planus),是一種單聲部旋律的聖歌沒有和聲對位及伴奏;使用四線樂譜、沒有小節線、沒有拍子記號、節奏自由,不易分出小節;採用教會調式演唱。其歌曲的內容是取材自<聖經>,因此也被稱為"唱經本"。使用紐碼譜,是西方天主教最具代表性的歌曲。葛利果聖歌也是單音音樂(Mono-phony)的開端

H
Hemiola(32)Hymm(頌歌)

I
Impressionism(印象主義)、Impromptu(即興曲)、Introduction(前奏)、Infinite Melody(無限旋律同Unendliche MelodieWagner’s Musikdrama中的作曲手法)、idee fixe(固定樂思)

Incidental Music(劇樂,包括序曲Overture、間奏曲Intermezzo及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)。


J
Josquin Des prez(十五世紀複音音樂作曲家,為福來樂派Flemish School代表人物)

KL
Leitmotivor Leitmotif主導動機,Wagner使用)

M
Minimalism(極簡派主義)、Musica reservata(保留的音樂)、The Medieval Modes(中世紀風格,多指複音音樂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,九至十四世紀)、Messiah(彌賽亞,救世主的意思)、Motet(經文歌)、Madrigal(牧歌)、Miniature score(袖珍總譜)、Musica Ficta(虛構音樂,由Guido的六聲音階Hexachord使用的半音音階變化音而來的)

Magnus liber organiNotre-Dame樂師Leonim,的平行調歌集,供天主教會全年度用的二聲部Organum花腔平行調曲集)
Meter(韻格,希臘韻格有六種:1Trochaeus長短格,2Iambus短長格,3Dactylus長短短格,4Anapaest短短長格, 5Spondeus長長格,6Tribachys短短短格。)
Monody(單音樂曲、Monophony單音音樂,九世紀以前的西洋音樂,or九世紀後的世俗音樂)
Guillaume de Machaut(馬舒,十四世紀法國新藝術的代表作曲家)
Isorhythmic Motet(等節奏經文歌,是十四世紀經文歌的一種在定旋律出現時,使用相同的節奏。以節奏talea及旋律color為主。)
Minnesingers(愛情歌手,約1214世紀,出現在德國,和遊唱詩人相似,皆為貴族或騎士,不同的是他們親自演唱自己的作品。以Strophic formAAB)作曲。)
Meistersingers(名歌手,十五~十六世紀,出現在德國,是愛情歌手的繼承者,中產階級,有組織。)
Musikdrama(樂劇,由華格納所創並大力推廣,戲曲性強,重音樂及戲劇間的發展與統合,而被稱為樂劇)。樂劇中沒有明顯的詠歎調(Aria)及宣敘調(Recitative),劇中的主題旋律稱為"無限旋律"Unendliche Melodie),並使用宣講式(Sprechgesang)及引導動機(Leitmotive)
彌撒曲(英Mass or Missa、拉丁Missa、義Messe、德Messe):
天主教所用的合唱曲,以讚美天主為十字架而犧牲的精神。最初為無伴奏,後加入管風琴及管弦樂伴奏。
1、普通彌撒(Ordinary Mass在比較隆重的彌撒儀式中所用的:
慈悲經(Kyrie)、榮耀經(Gloria)、信經(Credo)、聖哉經(Sanctus)、降福經(Benedictus 常併入聖哉經Sanctus)、羔羊經(Agnus dei)。
2、特別彌撒(Proper Mass主日及各種節日彌撒中必用:
進臺經(Introitus)、升階經(Gradnale)、讚美經(Allelujah)、奉獻經(Offertorium)、聖體經(Communio)。
3、安魂彌撒(Requiem Mass葬禮祭悼用,除了一般儀式之外還有以下樂章:
安息經(Requiem Aeternam)、末日經(Dies Irae)、奉獻經(Offertorium)、審判經(Tuba Mirum)、耶穌經(Domine Jesu)。
4、婚禮彌撒(Nuptial Mass婚禮用。
5、主教彌撒(Pontifical Mass由教宗主持的大典上使用。

N
Neuma(紐碼譜,Neumes)、Nationalism(國民樂派)、

Neo-Classicism(新古典樂派,反印象樂派,以回歸浪漫樂派之前為訴求)
※新古典主義(起於1920年左右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)的作曲家:
1.    史特拉汶斯基
2.    普羅高菲夫
3.    亨德密特
4.    卡爾.沃夫
5.    蕭士塔高維契
6.    布列頓
7.    法雅


O
Opera buffa(喜歌劇)、Opera-comique(十九世紀後,任何有對白的都稱為喜歌劇)、

Office(日課、重要的有晚禱Vespers、詩篇Psalms、聖母讚美曲Magnificat、對唱曲Antiphones、答唱曲Responsorium or Responsories、讚詩Hymn
The Beggar’s Opera(乞丐歌劇,是一齣敘事歌劇Ballad Opera1728年在倫敦首演,內容描寫十八世紀倫敦中下階級的生活)
Opera Seria(正歌劇,古典式的義大利歌劇。Mozart有作品「狄托的仁慈」、「伊多曼諾」)。
Organum(奧干農,也稱為平行調。大約始於九世紀,在原來的單旋律上開始有平行四、五、八度的和聲。其方式為在定旋律(Cantus Firmns)的下方,加上一曲調與之對立,成為兩聲部旋律)。
Oratorio(神劇,是一種在音樂廳或教堂內演唱的作品。一般來說,它的性質和歌劇相似,有角色的分配,但神劇只唱不演,沒有布景、服飾或動作。音樂方面有獨唱、重唱、合唱以及管弦樂。它的題材多為聖經故事。著名的神劇有韓德爾的「彌賽亞」)。

※歌劇的分別: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歌劇(Opera
興起於十七世紀初年,文藝復興時期後期,由義大利人將古希臘戲劇譜上音樂演出。一直到巴洛克時期才風行於全歐洲,內容以宣敘調(Recitative)及詠歎調(Aria)兩種形式為主。宣敘調(Recitative)是速度自由或稍快的,近似說話,用以交代故事發展的或角色對話的;詠歎調(Aria)是慢板的,表達角色內心感情的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樂劇(Musikdrama
由華格納所創並大力推廣,戲曲性強,重音樂及戲劇間的發展與統合,而被稱為樂劇。樂劇中沒有明顯的詠歎調(Aria)及宣敘調(Recitative),劇中的主題旋律稱為"無限旋律"Unendliche Melodie),並使用宣講式(Sprechgesang)及引導動機(Leitmotive)
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喜歌劇(Opera buffa
原本是穿插在歌劇各幕之間的幕間戲,內容與百姓生活有關,音樂簡單明快,不刻意賣弄演唱技巧,較注重重唱。
4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輕歌劇(OperrrettaSingspiel
為大都會的文化產物,在歌唱中穿插對白的通俗曲調歌劇,盛行於十九世紀的維也納。另外三個地區為:巴黎、倫敦、柏林。

P
Passion(受難曲)、Polyphony(複音音樂,一個或多個旋律結合的音樂)、Passacaglia(帕沙加利亞舞曲,低音不變,約八小節一段的變奏曲)

Parody(仿作音樂,為諷刺的模仿。十七世紀前為Parody Mass的重要手法,不同於定旋律寫作,作曲家們在樂曲中插入額外的材料)

QR
Requiem(安魂曲)、The Renaissance(文藝復興時期)、Recitative(朗誦調、宣敘調) Rhapsody(狂想曲)、Rondo(輪旋曲式,ABACAABACABAABACADAABCBA

S
Serialism()、Serial music(音列音樂)、、Symphonie concertante(複協奏曲,有一個以上的獨奏樂器部分,由Concerto Grosso發展而來)、Syncopation(切分法)、Style galant(華麗風格,巴洛克前期的一種風格)、Sonata form(奏鳴曲式)、The Second Vienna School(新維也納樂派)、Singspiel(歌唱劇或德式輕歌劇,如Mozart的歌劇「後宮誘拐」、「劇院經理」、「魔笛」)、Sonata da chiesa(教堂奏鳴曲,為教堂演奏用,常為慢---快)、Sonota da camera(室內奏鳴曲,通俗樂曲,似舞蹈組曲)、Serenade(小夜曲)、School of Notre Dame(聖母院樂派)。

Suite(組曲,Dance Suite又稱Partitas Sonata-suites巴洛克時期組曲的排列為:
1.阿勒曼(Allemande):為4/4拍的日爾曼舞曲。
2.庫朗(Courante):為3/43/2拍的法國舞曲。
3.薩拉邦德(Sarabande):為3/43/2拍的西班牙舞曲。
4.基格(Gigue):為3/86/8拍的英國舞曲,速度較其它舞曲快。
另外在SarabandeGigue之間通常可加入嘉禾舞曲(Gavotte),布雷舞曲(Bourree)、小步舞曲(Minuet)等舞曲。
巴洛克組曲之前,慣常加入前奏曲Prelude
※維也納無調性樂派(新維也納樂派、12音列、表現樂派,為部分德國音樂與法國印象樂派之對抗)三人:
1.荀白克
2.魏本
3.貝爾格

T
Tetrachord(四度音程、四度音階、四弦樂器)、Toccata(一種形式自由,速度甚快的對位式鍵盤音樂)、Tone-color melody(音色旋律,魏本)、Tablature(古記譜法,十五至十七世紀間,用於管風琴及魯特琴間的記譜法)、Transition(過渡)、Tactus(基本拍)、Texture(織度)、Tenor(定旋律、男高音。指定旋律時同Cantus。)

Troubadour遊唱詩人,其名稱因地區之不同,而有不同之稱呼:(1Troubodour:十一~十二世紀法國南部的普洛紋斯(Provence)區域。(2Trouvere:十二~十三世紀法國北部。(3Trovador:西班牙。(4Trovatore:義大利。
Minnesingers(愛情歌手,約十二~十四世紀,出現在德國,和遊唱詩人相似,皆為貴族或騎士,不同的是他們親自演唱自己的作品。以Strophic formAAB)作曲。)
Meistersingers(名歌手,十五~十六世紀,出現在德國,是愛情歌手的繼承者,中產階級,有組織。)

UVW

XYZ


    歡迎您在不更動任何網頁內容的情況下,轉貼或直接連結於電子佈告欄或新聞討論區等公開網路媒體,但不得涉及任何商業行為。

    您可以直接從網路上列印下來使用,但是必須保持文章的完整性(請列印後另行做註解及補充)。請尊重筆者在整理、打字上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,如須以其它方式引用,或轉載於網路以外之媒體、文章或筆記講義,請先來信取得授權。

沈明尚
Tel:(022314-80720933-118-127
WWWhttp://music.nia.edu.tw/music-designer/balassoon